
新中国成立后,陈赓的军旅生涯并未画上句号。根据党中央的安排,他先后参与了抗法援越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等多个重大军事行动。直到1952年夏天,陈赓才被调回国内,拄着拐杖、一瘸一拐地来到中南海丰泽园,准备接受新任务——筹建军事工程学院。
接下来的六年时间里,陈赓扎根哈尔滨,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,他的努力使学院逐渐扎实地站了起来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陈赓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,最终心脏病让他倒下了。
1957年,对陈赓来说是极为艰难的一年。由于长期过度劳累,他患上了心肌梗塞,但即使如此,他依旧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。3月,刚刚视察完东南沿海的防务,他便匆匆赶往岛屿进行勘察,结果因过度疲劳,在浴室晕倒。这一病倒让他的身体状况日渐严重,每晚不得不依赖药物才能入睡,脑袋时常感到晕沉沉的。
尽管如此,陈赓依旧没有减缓工作的步伐。4月,他带病回到北京,连着召开了两个月的会议,随后又冒着酷暑,前往南方视察沿海防务。国庆节前夕,他还接到了一项出访苏联的任务。完成访问后,他急匆匆赶往上海,参加了解放军的海陆空军演练。半年多的高强度工作让他几乎没有休息,身体极度虚弱。从上海返回家中时,陈赓脸色苍白,捂着胸口对妻子傅涯说:“我好像撑不住了,实在是太累了。”
展开剩余74%然而,陈赓最终还是选择继续工作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的胸部疼痛愈发剧烈,仿佛胸腔内充满了气体。12月下旬,心脏问题突发,陈赓突然在椅子上倒地,昏迷不醒,几乎处于死亡边缘。幸好被及时送医,才保住了性命。医生建议他卧床休息三个月,但陈赓根本无法忍受这种静养的日子。
在革命战争时期,陈赓习惯了随时指挥作战,到了和平年代,他又渴望忙碌工作,不愿空闲。如果工作安排不满,他甚至会感到不安,脾气也会变得暴躁。即使医生反复叮嘱他静心养病,他依旧坚持工作,直到最终病情恶化。
1959年,陈赓被任命为国防科委副主任,负责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审批。一天早晨,他听说某个科研项目要在北京郊区进行测试,便立即乘专车赶赴现场,妻子傅涯根本来不及阻止。等她赶到时,陈赓已经出发了。傅涯无奈地打电话给国防科委,要求现场人员准备急救药品。当天中午,陈赓回到家中,看到傅涯的担忧,他便语气平和地说道:“你去报告吧,我没事,别为我添麻烦。”不过,傅涯解释后,陈赓才消气,并幽默地说:“老婆的约束是必须的,但也得给我点自由。”
到了9月,陈赓的身体状况再度恶化,为了让他安心休养,党中央决定免去他所有职务,让他退居二线。他在北京休养了两年多,但病情依然没有好转,反而愈加严重。1961年,陈赓的病情急剧加重,他不得不前往上海继续养病。
到达上海后,陈赓打电话给陈丕显,让他安排傅涯的工作。虽然傅涯心里很无奈,但她也知道丈夫的意思,只能接受。陈赓看到傅涯的工作安排得当,感到非常满意,但自己却始终感到空虚,每天都无所事事。
3月初的一天,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来访,闲聊时,陈赓得知中央军委要求所有中将以上的将领撰写战争经验总结。这一消息让陈赓异常兴奋,他立即指示秘书找来文件,并质问:“为什么我现在才看到这个文件?”秘书解释说,“是担心您的身体,才没早点给您。”陈赓半开玩笑地说:“我还没死呢!”看完文件后,他的精神振奋了许多,马上开始回忆战场上的点滴,认真写下自己的战争历程。
这段日子,陈赓仿佛重获新生,精力充沛,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病痛。然而,长时间的思考和写作也让他的身体越来越疲劳。3月15日下午,当陈赓在思考写作时,儿子陈知涯跑来请他脱衣服。因用力过猛,陈赓突然面色苍白,身体失去控制,倒在沙发上。气若游丝地说:“儿子,去叫你妈妈。”
傅涯赶到时,陈赓依旧用幽默的语气说:“欢迎,欢迎,请你陪陪我。”傅涯知道这是心肌梗死的前兆,急忙劝他休息。陈赓只听进去了一部分劝告,晚间躺下后,他对傅涯说:“你为什么不看看我?”傅涯打开台灯,发现他已经极度虚弱。她再次劝他休息,但陈赓微笑着指着头说:“一旦机器开动,怎么能随意停下?”
第二天黎明,陈赓因剧烈的胸痛惊醒。傅涯急忙打电话给医院,但因为是周日,医生未能及时到达。最终,陈赓在痛苦中闭上了眼睛,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