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庄发电厂,亦称503地下战备电厂或503战备电站,属于中国三线建设时期的遗产。它自1975年开始投入使用,直至2007年停产,长达32年间,它为攀枝花地区提供了稳定的电力支持。如果它是在现代建造,可能不会引起太多人关注,但考虑到它的建设背景——在一个充满紧张局势的时代,并肩承担着备战任务,显得格外有意义。
1950年代初期,地质勘查队在盐边县发现了丰富的铁矿资源,标志着攀枝花矿区的崛起。但当时交通条件差,开发困难。到了1960年代,中央政府将攀枝花矿区确定为重要的工业备战基地,并因此成立了攀枝花特区,为了保密,这一特区对外称之为渡口市。1965年,国家提出“备战备荒为人民”的口号,成千上万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涌入攀枝花,三线建设正式启动。
展开剩余77%随着攀枝花钢铁厂、水泥厂等项目的推进,电力需求大幅增加。起初,计划建设水力发电站,但考虑到建设周期过长,无法及时解决电力问题,因此决定建设火力发电厂。攀枝花矿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火力发电厂的建设提供了便利。1966年,为了保障备战需求,火力发电厂在渡口市玉泉区的新庄大队开工,取名“新庄发电厂”,并以503作为代号,以确保保密。
新庄发电厂的选址十分隐蔽,四周山体的海拔都在700米以上,主要设施都建在山体内部。为了防止敌机的高空侦察,甚至连肉眼也难以发现。整个厂区建在山体内部,深度达到220米,最宽的跨度为24米。长达3700米的溶洞,面积达到22400平方米,几乎全是人工开凿。如此庞大的工程量,不仅仅是依赖机械设备,更多的是靠工人们的人工开挖,挖掉了36万立方米的岩石,工程艰巨可见一斑。
该电厂的设计考虑到可能遭遇的空袭,因此设有三个出入口,每个入口连接一个发电机组。为了保证即使遭到轰炸,仍能维持电力供应,设计上将两台发电机设置为正常运作,另一台则作为备用。事实证明,这种设计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,直到发电厂停产,它都未曾遭遇敌机的轰炸。即便在动乱时期,电厂也曾遭遇过一些破坏,但总体未影响其正常运作。
厂区地面上有一座看似简单的建筑,其实是原料填充间,煤炭通过一个漏斗形装置自动流入储存间,再通过输送管进入炉膛。尽管设计看似简单,但背后却经过了复杂的计算和精心设计。随着电厂的停运,这些原料填充装置已经闲置,但出于安全原因,它们被钢铁网封住,仍可从漏斗口看到地下的溶洞。
排烟孔的设计尤为巧妙。它距离溶洞至少300米,并且位于溶洞的最高点。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迷惑敌方侦察,还能保持隐蔽性,确保发电厂的安全。
新庄发电厂有三台发电机组,每台机组的功率为5万千瓦。两台发电机同时工作时,能够提供10万千瓦的电力,基本满足了当时渡口市的电力需求。2007年停运后,三台发电机中的一台被保留下来供参观使用,其余的则被永久封存。如今,电厂的地下溶洞还分为化学洞、电气洞、气机洞和锅炉洞等多个区域,这些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建筑也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。
尽管新庄发电厂在运行的30年中为攀枝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但随着设备的老化、能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,电厂的运营变得不再经济高效。随着金沙水电站的投运,新庄发电厂的使命也宣告结束。虽然它仅为攀枝花服务了32年,但它在三线建设中的作用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推动是不可忽视的。如今,它已逐步退出历史舞台,成为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。
这篇文章旨在记录这座历史悠久的地下电厂的故事,展示它在特殊时代下的重要性和为国家建设所做的贡献。对于这篇记事性文稿,若有任何不当之处,敬请谅解,并欢迎提出建设性意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星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